澳门赌场

图片

【中国科学报】科研评价可多用几把“尺子”

发布时间:2022-03-09

来源:中国科学报 张文静【字号:

  近几年,我国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全面发力,“破五唯”(“五唯”是指唯论文、唯帽子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)等政策陆续出台,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反响。然而,在“破五唯”之后如何“立新标”,又成为新的挑战。
  2021年8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指导意见》),强调要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,按照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、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不同成果类型,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的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。
  对此,科研人员有何心声?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如何真正落地?科技评价方面目前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?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采访时,代表委员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
  不是“一棍子打死”
  “健全完善分类评价体系,改变科技评价‘一把尺子量到底’的模式,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澳门赌场院士、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。
  方复全谈到,有人认为“破五唯”就是要把论文、帽子这些指标“一棍子打死”,这其实是一种误解。“‘破五唯’不是完全抛弃原有指标,而是改变‘一刀切’模式、探索如何真正用好这些指标。而这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、多元化、多层次的分类评价体系。”
  “比如,对于基础研究来说,论文仍是体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载体,我们仍需要将论文作为一个评价指标,但要摒除形式主义,不只看数量,更要看论文的影响力、贡献力和创新性;对于应用型研究成果,则更多地看科研成果与产品和市场能否有效对接、解决实际问题等。”方复全说。
  健全分类评价体系是代表委员们多年来一直呼吁的,全国政协委员、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蓝闽波就是其中之一。
  2008年,蓝闽波在刚刚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时,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。“在一次会议上我举了个简单的例子,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学校不同,但面对的评价体系是一样的,都用论文数量来评价,但实际上清华大学很多工科专业未必需要写论文。”蓝闽波说,“如今《指导意见》出台,是一个很好的导向,期待能真正落地。”
  期待改革政策细化、落地
  改革措施真正细化、落地,把新的评价理念、方法和标准立起来,是科研人员的期待和呼唤。
  全国政协委员、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何建华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,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政策陆续出台令人振奋,但从科研人员感受到的实际效果来看,变化不够显著。
  何建华一直关注科技评价改革的进展。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,他提交了一份题为《改革科研评价体系,促进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》的提案。“如今,‘破五唯’成为共识,但用什么来替代原来的评价标准,仍然是有困惑的。结果就是,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或多或少会沿用原来那些方法。”何建华说。
  对于分类评价机制如何细化,蓝闽波给出了具体建议。“比如,对某个学科基础研究的评价,应该多看其在自己专业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,而不必只盯着《自然》《科学》等高知名度的综合性期刊。发表在本专业领域期刊上的论文,可能是真正的原创性研究。”蓝闽波说,“真正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是机械的,本专业专家自有定论,在这些期刊上发的论文极有可能是原创成果。”
  “现在,很多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量化考核方式进行了弱化和调整,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方式,但也要制定符合我国发展规律和实情的新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。40余年来,我们积累了大量经验,完全可以走自己的科研评价道路。”澳门赌场院士、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维说。
  改变“太着急”的心态
  “破五唯”也好,健全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也好,在何建华看来,最重要的是改变“太着急”的心态。
  “这么多年来,我们已经形成了只争朝夕、多出成果、尽快走向国际科技前沿的氛围。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进步,也带来了困惑。”何建华说,“我们评价一所大学,理应看它培养的毕业生对社会能作出多大的贡献,这是相对长期的效果;评价一个科研机构,关键要看其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情况,这也需要放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才能看清楚。当我们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评出个高低来,就不得不细化中间过程的各种指标,比如一所大学有多少长江学者、杰青,一个科研人员发了多少论文、论文影响因子是多少,等等,因为这些指标用起来很快。”
  对此,蓝闽波也有同感,“最根本的是培育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,有耐心、不急躁。你科研做得怎么样,大家自有公论”。
  方复全也建议,基础研究成果要以国际视野、用较长时间尺度来评判。比如他所从事的数学领域,评估周期可以放宽至三年、五年一次,让研究人员能够静下心来,解决一些大问题。
  虽然科技评价改革过程有曲折,但方复全对此很有信心。他看到,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里很多项目是相对自由探索式的研究,国家科技奖的评选开始实行代表作制度,相比于论文数量,更看重论文的质量,以及代表性成果是什么……
  “随着相关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、细化、落地,我们一定能克服浮躁心理,建立起合理的评价机制、健康的科研环境。”方复全说。
(原载于《中国科学报》 2022-03-09  第4版 两会)

(责任编辑:江澄)

关闭页面